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4月1日下午,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检查交流会在临港校区学术楼305会议室召开。副校长杨宁出席会议,来自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的4位教授受邀作为评审专家,我校获批国家级、上海市一流课程负责人、主要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徐信艳主持。
我校第一批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自2019年申报、2020年获批后,经过近5年的建设,在教学理念、教学团队、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组织、课程评价、产教融合、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具有鲜明的能源电力特色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负责人分别汇报建设情况和取得成效。
汽轮机原理课程形成“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特色。课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工程实践,开发汽轮机设备三维培训系统、VR虚拟拆装系统、火电厂运行仿真系统等数字化资源,实现理论教学与工业场景的无缝对接。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市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及3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现场的精准衔接。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调整教学内容,补充新型电力系统多能互补、互联互动的前沿知识。按照单一设备到整体系统,单一问题到综合应用的原则,将电力系统分析理论拆分为一系列简单知识点。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建立起知识脉络体系,锻炼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契合电力行业新需求,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建设新的实验实践平台。以电力电子开发与仿真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以实际产品开发、测试与应用为基础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依托团队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引入实际电力电子系统工程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解决,再回到实际工程验证中,激发学生深层思考与实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出版“理论篇+实验与实践篇+练习与测试篇”一套三本的立体化教材,采取“理论+实验+实践”立体化课程授课方式,利用大型火电站仿真平台、核电半实物仿真平台、新能源微电网平台、智能电力机器人平台等学科平台,打造了既特色鲜明又与时俱进的14个仿真平台应用案例和3个实物平台应用案例,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交流会上4位专家对每门课程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特别强调一流课程建设成效的内涵、课程改革创新的可持续性,以及一流课程对其他课程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
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教学质量的根本落脚点在课程,课程是大学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相互沟通的桥梁,更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一流课程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之路的重要举措。教务处将持续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再突破、育人再提升,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后续还将开展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检查交流活动。
教务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