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强高校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12月11日,“时代新人培育视角下高校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在我校杨浦校区雲鄉阁举办。上海市教委学生处副处长周红星,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克勇,上海政法学院教授钱静峰,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金蕾莅,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党委书记刘艳杰,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副主任、交大附属闵行实验学校常务副校长、副书记吴海燕,东华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生涯教育部主管纪静,上海健康医学院启路生涯工作室负责人彭楠,我校学生处处长陈姗姗以及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的老师出席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由朝日之窗生涯工作室负责人杨红娜主持。
周红星在开幕式致辞中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时代新人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时代新人培育方面肩负着重大使命。他提出三个期望:一是高校生涯教育课程建设需坚持立德树人,明确生涯教育目标;二是要挖掘校本特色,拓展生涯教育内容;三是加强师资建设,提升生涯教育质量。他希望与会的老师们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和创新高校生涯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径和新方法。
本次研讨会含主旨报告与讨论和圆桌论坛两个环节。在主旨报告环节中,上海政法学院钱静峰以“职规新时空下高校生涯教育课程内容构成探讨”为主题,探讨了在新时空背景下,高校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构建。上海交通大学吴海燕对报告进一步展开讨论,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内容设计和评估机制。厦门大学刘艳杰以《生涯课程校本化的实践-以职业兴趣澄清教学设计为例》为题,展示了不同高校如何基于不同的学情,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东华大学纪静在讨论报告中以“有价值有趣有用有效”的“四有课程”为典型案例,深入介绍了东华大学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清华大学金蕾莅作“基于学生反馈与学校评估的生涯课程改革”报告,以清华大学的教学实践为例进行分析,明确了生涯课程的定位和总体目标,强调了课程的重要性。我校张裴郦老师参与报告讨论,探讨了时代新人培育视角下高校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赋能”工作室负责人周婷主持圆桌论坛环节,她邀请与会嘉宾从生涯发展理论思想的本土化转换与生涯教育本土化体系建设两个维度探讨高校生涯教育本土化路径,同时,从独立生涯课程、融合学科的生涯课程、生涯实践和生涯咨询四个维度深度探讨高校如何以全覆盖、精准化、特色化为目标加强生涯课程建设。
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克勇在闭幕式上作重要讲话,他指出加强高校生涯教育课程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环节。他为高校生涯课程建设工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和未来发展;二是要注重本土化的探索,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四是要完善评估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建设。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我校主办,学生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朝日之窗生涯工作室、“赋能”生涯工作室承办。朝日之窗生涯工作室是上海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示范点,创建于2009年,立足生涯育人一线,助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培育专家型职业发展教育团队,获评“上海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赋能”生涯工作室是上海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培育点,立足于具备能源行业情怀和能源专业能力的应用型行业人才培养,依托能源电力专业行业资源,构建阶梯式生涯品牌项目,打造全方位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本次研讨会展示了当前高校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最新成果,探讨了生涯教育课程未来发展的方向。未来,我校将持续立足时代新人培育视角,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精神,为高校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